【拒谏饰非】造句:
  • 如果说臣下的过失,那就是“拒谏饰非,愚而上同。
  • 然维屏独推服禧,尝贻禧书曰:“拒谏饰非者大恶也。
  • 成语拒谏饰非,形容拒绝接受别人的规劝,掩饰自己的错误。
  • 足下敢于自信,自处有故,而持之以坚,拒谏饰非,盖有如此者!
  • 虽材力过人,然拒谏饰非、耽于酒色、暴敛重刑,遂导致民怨四起。
  • 战国?赵?荀况《荀子?成相》:“拒谏饰非,愚而上同,国必祸。
  • 拒谏饰非、耽于酒色、暴敛重刑,百姓民不聊生,遂导致民怨四起。
  • 雍正谓不止毁谤程、朱,其注中“拒谏饰非,必至拂人之性,骄泰甚矣!
  • 朝中大臣见后主玩物丧志,拒谏饰非,便都明哲保身,三缄其口,不敢再惹是生非了。
  • 隋炀帝拒谏饰非,虞世南官卑职小,无所用事,故藉摘抄图书以自娱,而竟成此不朽之世制。
  • 拒谏饰非造句挺难的,這是一个万能造句的方法
  • 矛盾之一:由即位之初信任宰相演变为对大臣的猜忌,并形成了拒谏饰非、刚愎自用的性格。
  • 这样的声望使王莽在改制中过于自信,过于迷信儒家经典条文,以至于达到固执己见、刚愎自用、拒谏饰非的地步。
  • 又如夫差的形象,一方面写出他誓报国仇家恨的执着精神和西破强楚、南降於越、北威齐晋、称霸中原的巨大业绩,一方面又写出他好大喜功、拒谏饰非、暴戾寡恩的怪僻个性。
  • 雍正读过后颂谕内阁,认为谢济世不仅毁谤程朱,而且对时政“恣意谤讪”,尤切齿于《注》中所去:“拒谏饰非必至拂人之性,骄泰甚矣”一句,咄咄逼问道:“试问谢济世:数年以来伊为国家敷陈者何事?
  • 雍正暴君读过后颂谕内阁,认为谢济世不仅毁谤程朱,而且对时政“恣意谤讪”,尤切齿于《注》中所去:“拒谏饰非必至拂人之性,骄泰甚矣”一句,咄咄逼问道:“试问谢济世:数年以来伊为国家敷陈者何事?
  • 搜查谢济世的居所,因为注疏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毁谤程朱获罪,且对时政“恣意谤讪”,帝尤愤怒《注》中所云:“拒谏饰非必至拂人之性,骄泰甚矣”,十月入狱,狱中“欲自毙,绝粒五日”,但未死成,史称“谢济世注大学案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