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文津阁】造句:
  • 上悬乾隆帝御书“文津阁”匾额。
  • 文津阁位于千尺雪景区之北。
  • 四化航程群舳发,文津阁里送东风。
  • 正面楷书御题文津阁诗。
  • 文津阁前有四组建筑,已毁,今存遗基。
  • 20世纪前期,文津阁本就受到学者的重视。
  • 辛亥革命后,文津阁本开始对公众开放。
  • 平原西部还建有文津阁,藏有四库全书。
  • “七阁藏本”中唯文津阁藏本一生平安。
  • 文津阁于乾隆三十九年(1774)建成,1954年重建。
  • 文津阁造句挺难的,這是一个万能造句的方法
  • 阁东有碑亭一座,立《文津阁碑记》一通。
  • 文津阁庭院,由粉墙围绕,是山庄的园中之园。
  • 阁东立文津阁碑,碑高532厘米,宽138厘米,厚58厘米。
  • ”、“永乐大典”和“文津阁四库全书”最受瞩目。
  • 文津阁《四库全书》共有楸木书盒6144个,内装书籍36304册。
  • 武烈河经此注入山庄,沿暗沟流向文津阁前的长条湖。
  • 随着中国的命运沉浮,只有文津阁内的藏本保存完好。
  • 位于山庄文津阁南,为“乾隆三十六景”第二十九景。
  • 乾隆三十九年(1774),开始修建文津阁,次年修建完毕。
  • 乾隆为文津阁题诗中写道:“渊源如欲问,应自此寻津。
  • 、承德文津阁、扬州文汇阁、镇江文宗阁、杭州文谰阁。
  • 每册前钤“文津阁宝”、末叶钤“避暑山庄”朱文大方印。
  • 。乾隆为文津阁题诗中写道:“渊源如欲问,应自此寻津。
  • 这可以说是提议影印文津阁本的首例,至今已有八十多年。
  • 首先蒇工者,则为热河避署山庄之文津阁及圆明园之文源阁。
  • 文津阁建筑造型、制景手法匠心独到,园中有园,自成气候。
  • 除此之外,还有1780年乾隆皇帝七十圣寿之时的“文津阁”宝印。
  • 文津阁《四库全书》所保存下来的一些文献资料已是海内孤篇。
  • ;河北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本后运到北京,现藏于北京图书馆。
  • 扈从滦河,复校文津阁《四库全书》,交部优叙,和诗三十首。
  • 文津阁造句挺难的,這是一个万能造句的方法
  • 文津阁《四库全书》共36304册,分装6144个书函,陈列摆放在128个书架上。
  • 其次为位于圆明园内的文源阁,乾隆三十九年继文津阁之后建成。
  • 如:汉时有“天禄阁”、“石渠阁”,清时有“文津阁”、“文汇阁。
  • 》本(藏北京图书馆,简称文津阁本)和残存《永乐大典》中李复诗。
  • 文津阁按《易经》“天一生水,地六成之”以水克火之意设计、命名。
  • 松云峡是山峦中最北端的峡谷,出文津阁,沿长湖北行不远便是松云峡。
  • 《全宋词》自文津阁《四库全书》本《碧梧玩芳集》录出,亦存词四首。
  • 采用了《四库全书》文津阁本做为底本,同时以龙氏《寰宇通志》刊本。
  • 从外观上看,文津阁是一个二层楼阁,实际上是三层楼阁,中间有一暗层。
  • 1913年,文津阁本《四库全书》由国民政府运归北京,藏于文华殿古物陈列所。
  • 文津阁的一部《四库全书》于1914年由承德用骆驼驮进北京,现藏北京图书馆。
  • 由于近代中国历经战乱,现仅存文渊阁、文津阁、文溯阁3套和文澜阁残本。
  • 四月,携从侄汝伦校书于避暑山庄文津阁,并为汝伦所撰《逊斋易述》作序。
  • 文津阁,乾隆三十九年(一七七四年)始建于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内,次年告竣。
  • 同年又抄成三份,分别存于热河的文津阁、圆明园内的文源阁、沈阳的文溯阁。
  • 文津阁藏本,所谓的《四库全书》共收录古籍3503种、79337卷、装订成三万六千余册。
  • 最先建成的是在承德避暑山庄内的文津阁,乾隆三十九年(1774)动工,次年告成。
  • 文津阁建成以后,1782年,《四库全书》成书,共誊写了7部,其中一部藏于文津阁
  • 文津阁建筑手法科学,外观两层重檐,内部三层结构,中间夹层能防止阳光直射。
  • 文津阁造句挺难的,這是一个万能造句的方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