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末茶】造句:
  • 茶有粗茶、散茶、末茶、饼茶。
  • 出钱三十缗,许贩末茶九百斤。
  • 予故取烹茶之法,末茶之具。
  • 直到七十年代末茶铺生意才渐见起色。
  • 种植茶叶面积10625亩,2008年末茶叶产量595.3吨。
  • 种植茶叶面积9084亩,2007年末茶叶产量453.2吨。
  • 元朝时,湖州以造“金字末茶为进”。
  • 元人饮茶最重要的贡献是改末茶为叶茶。
  • 2、将才煮开的沸水注入滤杯中,盖末茶叶。
  • 末茶瀹之有屑,滞而不爽,知味者当自辨之。
  • 末茶造句挺难的,這是一个万能造句的方法
  • 末茶与前三味药俱为末,入水银内,再碾为膏。
  • 所谓抹茶道,亦叫做“茶之汤”,使用的是末茶
  • ①将末茶和砂糖混合,注入热水后,用勺子搅拌。
  • 回国前,作为赠物,他得到一套台子式末茶道具。
  • 成品分为精制工夫茶、碎茶、片茶、末茶等花色。
  • 红碎茶分叶茶、碎茶、片茶、末茶四种花色规格。
  • 予故取烹茶之法,末茶之具,崇新改易,自成一家。
  • 4、再次注入沸水,盖末茶叶,盖上杯盖,静置20秒左右。
  • 予故取烹茶之法,末茶之具,崇新改易,自成一家”。
  • 宋代茶有片、散两类,此外尚有用散茶磨制而成的末茶
  • 真狼毒5钱,倭黄3钱,轻粉2钱,水银3钱,末茶(先研如泥)。
  • 泡茶法大约始中唐,南宋末至明朝初年,泡茶多用于末茶
  • 末茶:是细末状红茶,冲泡后茶汁易浸出,滋味浓强度较大。
  • 记述,虽然当时茶叶“饮有粗茶、散茶、末茶、饼茶者”之分。
  • 萎凋程度宜轻,才可多制得“片形茶”;萎凋重,“末茶多”。
  • 今之日本茶道,用的是末茶,煎水不煎茶,其法类似宋代煎茶法。
  • 容量较大,软提,适于家中与茶坊间携带,为清末茶坊的流行款式。
  • 末茶叶到达面积302亩,产干毛茶25吨,水果到达面积729亩,水果总产335吨。
  • 选茶:通常选用专门烘炒的末茶或者选用刚从树上采下的幼嫩新梢。
  • 凡色泽匀整、嫩度高,条索紧实,粗细一致,碎末茶少的是上乘茶叶。
  • 末茶造句挺难的,這是一个万能造句的方法
  • 这种制法产生叶茶、碎茶、片茶、末茶四种产品,各套花色品种齐全。
  • 花色有:彩花澄毫、澄毫、彩花碎澄毫、碎澄毫、白毫、片茶、末茶
  • 清空芎草柴芩连,羌防升之入顶巅,为末茶调如膏服,正偏头痛一时蠲。
  • 水磨茶即用水力磨茶;所以其加工出来的茶末,称水磨食茶或水磨末茶
  • 政和三年,新发行水磨末茶引,其中长引两种,纳钱五十缗,许贩茶五百斤。
  • 接下来把研碎的末茶放在杯盏中,兑入少量沸水,调成膏状,称为“调膏”。
  • 制作方法1.原料选择:选用四川重庆北碚转龙红碎茶、成都市南宝山红末茶
  • 只是宋代采用团茶,还需罗碾烹炙,而日本采用末茶,直接以茶末加以煎煮。
  • 陆羽讲的虽是煎煮的末茶,但他总结出来的“茶性俭”的原则却具有普遍意义。
  • 以中、小叶种红碎茶拼配形成,定型产品有叶茶、碎茶、片茶、末茶4类11个花色。
  • 元代,王祯《农书》中反映,当时的茶类有“茗茶”、“末茶”、“腊茶”三种。
  • 主要原料来自湘、鄂、赣、皖四省红茶的片末茶,还从印度、锡兰时口部分茶末。
  • 据记载,明初茶贵马贱,每匹马可换茶50多公斤;明末茶贱马贵,每匹马可换茶250多公斤。
  • 于是,在过去团饼茶工艺的基础上,就出现了蒸而不碎,碎而不折的蒸青和蒸青末茶
  • 红碎毛茶经过精制后,成为供出口的红碎茶,包括叶茶、碎茶、片茶、末茶四个花色。
  • 、散茶、末茶、饼茶者,乃斫,乃熬,乃炀,乃舂,贮于瓶缶之中,以汤沃焉,谓之茶。
  • 茶叶末茶叶末是我国古代铁结晶釉中重要的品种之一,属高温黄釉,经高温还原焰烧成。
  • 《万历志》卷四记载:“每年贡荐新茶九十斛,岁贡金字末茶一千斛,茶芽四百一十斛”。
  • 现今日本末茶法类似宋元的点茶法,不过茶筅搅打无力,并不出沫饽,不过绿钱浮水而已。
  • 日本现今仍有生产末茶,其饮茶的方法与北苑基本相同,不能说不是受北苑茶文化的影响。
  • 末茶造句挺难的,這是一个万能造句的方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