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诗以言志】造句:
  • 诗以言志,名以史留。
  • 黄遵宪论诗以言志为体。
  • 诗以言志,故诗如其人。
  • “文以载道,诗以言志,乐乃心声”。
  • 兴观群怨,诗以言志
  • 《左传?襄公》:二十七年入“诗以言志
  • 言为心声,诗以言志,书属心画,画源自然。
  • 途中赋诗以言志:“幽燕非故国,长啸返辽东。
  • 诗以言志,十四岁的少年有此思想,不能不说是宿世慧根。
  • 个人立志“学李杜舒怀诗以言志,效轩辕陈俗文不图酬”。
  • 诗以言志造句挺难的,這是一个万能造句的方法
  • 因登蓟丘,作七诗以言志,寄终南卢居士,亦有轩辕之遗迹也。
  • 天下,途经太行山,曾赋“咏日”诗以言志:“欲出未出光辣挞,千山万川如火发。
  • 一生作诗3000余首,“诗以言志、言以心声”、“诗人之诗、学人之诗”,集诗书于一身。
  • 我们讲的“文以载道”、“诗以言志”都是说文学,包括戏剧、民歌等有一种教化作用。
  • 【示例】南朝?宋?谢灵运《山居赋》:“诗以言志,赋以敷陈,箴铭诔颂,咸各有伦。
  • 【示例】清?宋珏《与邦衡书》:“大抵诗以言志,情贵富境,缘情肖物,各极其致,乃为佳也。
  • 当年赵匡胤漫游天下,途经太行山,曾赋“咏日”诗以言志:“欲出未出光辣挞,千山万川如火发。
  • 沧桑饱阅纪春秋———序!邹继海诗词评论集》张锲黄遵宪说:"吾论诗以言志为体,以感人为用。
  • 诗以言志”,诗歌必然是为了表达诗人的某种思想感情而写,没有任何思想感情的诗是不存在的。
  • 沧桑饱阅纪春秋——序《邹继海诗词评论集》张锲  黄遵宪说:“吾论诗以言志为体,以感人为用。
  • 作为一个理论术语提出来,最早大约是在《左传?襄公二十七年》记赵文子对叔向所说的“诗以言志”。
  • 60岁时,《抱一庐诗存》印行,温州学者刘贞晦(景晨)在序中说:“夫诗以言志,务真切温厚,然后足存。
  • “文以载道,诗以言志,乐乃心声”,聂耳本人乃至他那些激越高昂的不朽作品,激励和鼓舞了几代中国人。
  • 口言“诗以言志抒情,断不能以格害意”,身标“内容高于形式,性情重于华丽”,故所作:不拘格律,唯书心迹。
  • 《左传》所谓“诗以言志”意思是“赋诗言志”,指借用或引申《诗经》中的某些篇章来暗示自己的某种政教怀抱。
  • 古人云“诗以言志,词以抒情”,触目所见,无外乎爱国言志、闺阁爱情、羁旅离愁、边塞感怀、咏物怀古、田园山水云云。
  • ”“不仅以诗格见长,然诗以言志,志之所至,诗亦至矣,况先生之文诗,意在继述前型,抒发素抱,与寻常流连光景者迥然不同”。
  • 从入口西去,仿佛进入了一个绚丽的艺术画廊,前段是宋祖峡,当年赵匡胤在此诗以言志,称帝后又派人将诗刻在岩石上,至今字迹尚存。
  • 他又写了一本《诗初学》,序中说“诗以言志,唐以来之诗,十九皆非真诗,故诗不可轻作,诗以陶情,故诗不可不读;劳者有一歌,苟无以范其情,恐渐流于邪僻,故诗不可不学。
  • 具体分析了《诗经》从“诗言志”到“诗以言志”中得到“讽寓性”意义的过程.指出《国风》讽寓意义的获得与汉儒将注释《雅》《颂》的传统施加到《国风》上有关,又分析了《诗大序》及其理论来源《礼记?乐记》两者差异中表现出的意义,而在对《诗经》具体文本的细读中也能发现重大的理论问题。
  • 诗以言志造句挺难的,這是一个万能造句的方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