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釐务】造句:
  • 闽督知其廉能,委办厘务总局。
  • 唐、宋称官员理政、理事为厘务。
  • 即知共厘务者,善人少而恶人多。
  • 澹美风仪,善谈论,历官厘务,所至皆治。
  • 光绪二十一年(1895),易孔昭服满赴陇,接办厘务。
  • 光绪九年(1883年)加三品衔补授永昌府知府,兼督云南地区厘务。
  • 又在侍者寮(侍司、择木寮)无担任定职者,称为不厘务侍者。
  • 甲辰(1904)以盐大使分发云南,历任楚雄等处厘务,辛亥(1911)归里。
  • 延赏惧,量留其官,下诏曰:“诸州府停减及所留官,并合厘务。
  • 三十年(公元1904年)以道员官阶分发云南,历任楚雄等处厘务,1911年还家。
  • 釐务造句挺难的,這是一个万能造句的方法
  • 金统称警巡、市令、录事、司候、诸参军、知律、勘事、勘判为厘务官。
  • 年六十以上者,终更赴调,有司察其视听精力,老疾不堪厘务,给以半禄罢遣。
  • 宋法,新附官不厘务,熊祥言于郡守杨皙曰:“既不与事,请止给半俸以养亲。
  • 幕僚,1862年5月被派往广东督办厘务和火器,1864年夏任苏淞太兵备道,次年秋调任两淮盐运使。
  • 之初,因为多由军营粮台、军需局、筹饷局等机构经理其事,后来才普遍设立专局总理厘务。
  • 南宋朝廷规定,归正官员,只允许添差某官职,而不厘务差遣,即只给一个闲散的官职而并无实权。
  • 各省开办厘金之初,因为多由军营粮台、军需局、筹饷局等机构经理其事,后来才普遍设立专局总理厘务。
  • 察言观行,取其才识明于吏治、达于教化者充选;其有不分曲直、罔辨是非者,或黜之厘务,或退守旧资。
  • 神龙2年以后员外官不再厘务,成为没有实际职权的闲职,所以从玄宗开元以后,员外官主要用来安排被贬官吏。
  • 再到蒙自、个旧执管厘务及勘建南溪铁路与勘建中越界碑;以功升授铁路巡防营管带,率第四营镇守金平阿百镇。
  • 再到蒙自、个旧执管厘务及勘建南溪铁路与与勘建中越界碑;以功升授铁路巡防营管带,率第四营镇守金平阿百镇。
  • 其夫赵鹤年奉檄往郎岱(今贵州六盘水六枝)办厘务,返滇(云南)途中遇贼被害死,呜乎哀哉!余梅闻讣,恸不欲生。
  • “告老还乡”就是“老病不堪厘务者”和“老疾不能任事者”主动请辞,提前申请辞去官职,回到家乡,提前退休的情形。
  • 光绪二十七年(1901年)升腾越厘务,任职中经其会审查勘,不三月遂将英人走私、人民死伤、抢劫等300多积案结清,使边民获得大量赔偿。
  • 中宗以前,员外官与正员官一样判事,神龙2年(公元705年),大置员外官,“给俸禄,使厘务,至与正官争事相殴者……乃停员外官厘务”。
  • 宋又统称朝廷派驻各地专管财务,如诸路提举茶盐、茶马、坑治、市舶,管勾公事等官及诸州茶盐酒税场务、征输、治铸监当官等为厘务官。
  • 同治年间,另在距长寿15华里的九岭加设分局,配茶绅两名,查堵流往江西宜丰、铜鼓等地茶厘(《湖南厘务汇篆》20卷中绘有平江县厘金局卡分布图)。
  • 谓不必备,则为有余,求其代工,乃多不厘务,而奉禀之费,岁巨亿万,徙竭府藏,岂致治意哉”今民力敞极,河、渭广漕,不给京师,公私耗损,边隅未静。
  • 四月丁父忧,回籍,光绪十二年(1886年)初,因服丧期满,尊海防新例,离云南改归河南,先署道员,加四级,候补知府;期间尊上命办理朱仙镇赈务,委办乌龙集厘务,后奉上命解京饷。
  • 但到达退休年龄之前也可以提前退休,如唐朝规定“老病不堪厘务者,与致仕”,意即若身染疾病或者受伤者,虽未到退休年龄也可以退休请俸;明朝亦有规定,老疾不能任事者,或软弱无效能的官吏,可随时勒令退休。
  • 釐务造句挺难的,這是一个万能造句的方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