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雁柱】造句:
  • 雁柱箜篌,新型弹拨弦鸣乐器。
  • 雁柱”二句具体地描写筝声。
  • “雁”即雁柱,为筝上支弦之物。
  • 雁柱十三弦,?一春莺语。
  • 朱栋华榱倚半空,凤丝雁柱愁清晓。
  • 颇思归拥春风眠,十三雁柱秦筝前。
  • 临流发长吟,雁柱音杳杳。
  • 雁柱作导音体而得名。
  • 也称柱,或称雁柱
  • 》:“雁柱十三弦。
  • 雁柱造句挺难的,這是一个万能造句的方法
  • 雁柱轻移,冰弦款拨,便是那铁石人也情动。
  • 等人合作,最终完成了雁柱转调箜篌的科研项目。
  • 唐路德延《小儿诗》:“帘拂鱼钩动,筝推雁柱偏。
  • 1980年3月,我国第一架雁柱箜篌在苏州研制成功(图)。
  • 雁柱十三弦;筝有十三弦;琴柱斜排如雁斜飞,称雁柱
  • ”宋张先《生查子?弹筝》词:“雁柱十三弦,一一春莺语。
  • 新型雁柱箜篌,是根据古代立式竖箜篌的基本造型研制而成的。
  • 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,一种新型箜篌--雁柱箜篌被研制出来。
  • ”清黄遵宪《不忍池晚游诗》:“红板长桥雁柱横,两头路接白沙平。
  • 另外,雁柱箜篌在演奏揉弦、滑弦、颤音等演奏手法上,都有独到之处。
  • “雁”即雁柱,为筝上支弦之物;古筝的弦柱斜列有如飞雁斜行,故称。
  • 一厂在1980年制成雁柱箜篌的基础上,1982年又先后研制成功两种造型不同的小箜篌。
  • 桥有三拱“朱漆栏盾,下排雁柱”,中央隆起,如飞虹状,称为“骆驼虹”。
  • 共鸣箱抱于怀中,两手分别弹奏左、右两侧弦列,演奏技巧与雁柱箜篌相同。
  • ”清赵翼《邵松阿落齿更生走笔奉贺》诗:“琴轸方愁雁柱亏,?泥已塞狗窦缺。
  • 她的真纯,她的柔情密意,她心中激烈的风暴,都凭着这“雁柱十三弦”传送出来。
  • 其结构原理与雁柱箜篌相同,但琴的各部分都做了简化,外形犹如一只跃跃欲飞的凤凰。
  • 下方的共鸣箱,呈立体式双面琵琶形,两侧蒙以鱼鳞松或桐木面板,上置筝式活动雁柱
  • ”前一句切“雁柱”,筝柱斜列,颇似归飞的雁行(宝筝柱即筝柱,“宝”为修饰语)。
  • 雁柱造句挺难的,這是一个万能造句的方法
  • 苏州民族乐器一厂在1980年制成雁柱箜篌的基础上,1982年又先后研制成功两种造型不同的小箜篌。
  • 1982年12月首先制出了八个调的雁柱转调箜篌,通过沈阳音乐学院学术委员会鉴定并移交教学使用。
  • 1984年,张琨又与本院孙海涛、杨品清和杨兰芝等人合作,最终完成了雁柱转调箜篌的科研项目。
  • 1988年,雁柱转调箜篌在北京第一届国际发明展览会上亮相,立即受到世界各国朋友们的广泛重视。
  • ”是谁把秦筝的雁柱移动了,使它的音调那样的哀怨,以致成双的燕子惊得穿过帘幕飞出去了。
  • 雁柱箜篌的基础上,设计制作转调机械结构,使其成为结构完善、造型优美、表现力强的乐器。
  • 唐宋时筝有十三弦,每弦用一柱支撑,斜列如雁行,故称“雁柱”“一一春莺语”,系以莺语拟筝声。
  • 嗣后,苏州民族乐器一厂蒋柏松等弦乐器制作家,经过五个月的辛勤劳动,完成了雁柱箜篌的试制任务。
  • 雁柱箜篌的音色柔美清澈,音域宽广,表现力十分丰富,既可以演奏古今民族乐曲,又可以演奏竖琴曲。
  • ”在第三届世界竖琴大会上,与会者称颂雁柱箜篌是“竖琴乐器中最美的、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东方竖琴。
  • ”金明池周围九里三十步,中有仙桥,桥面三虹,朱漆阑?,下排雁柱,中央隆兴,谓之骆驼峰,若飞虹之状。
  • 十七年后的1997年,一种结构简练、造价低廉的普及型雁柱箜篌,由笔者和沈阳音乐学院张琨在北京合作研制成功。
  • 在两侧的面板上,每条琴弦下面都支有一个柱马,可上下移动,排列呈雁行,故亦称雁柱,它是琴弦振动的传导体。
  • ”《东京梦华录》载:“仙桥,南北约数百步,桥面三虹,朱溱阑?,下排雁柱,中央隆起,谓之骆驼虹,若飞虹之状。
  • 弦列中d?c3可通过杠杆装置奏出揉、滑、压、颤音效果,它像雁柱箜篌那样,可以运用古琴、古筝、琵琶和竖琴的演奏技法。
  • 琴槽是用独木刳桐制做,不设底板,尾端有羊耳头状的装置,有十二弦(用粗细不等的丝弦),弦柱十二(人字型的雁柱)。
  • 琴弦用丝弦,架子琴首岳山(首岳)和尾端岳山(尾岳)上,每弦都支有一个可以左右移动的雁柱,用以调节弦长,确定音高。
  • 而长期使用湿毛巾清洁古筝,会影响古筝的音质,为了清理面板灰尘,把雁柱拿下来清洁后,再安装,需要重新调音.太麻烦!
  • 雁柱造句挺难的,這是一个万能造句的方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