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  语:一孔之见
汉语拼音:yī kǒng zhī jiàn
成语含义:由一个小孔看到的事物。比喻人的见识狭隘浅薄,无法通晓整体。语本汉.桓宽《盐铁论.相刺》。△「一隅之见」、「井底之蛙
用法说明:
【语义说明】比喻人的见识狭隘浅薄,无法通晓整体。
【使用类别】用在「见识浅陋」的表述上。
【例  句】
01、他对这个问题的看法,只是一孔之见,不足采纳。
02、这种看法怕只是他个人的一孔之见,不必太在意吧!
03、我的见解只是一孔之见,希望引起抛砖引玉的作用。
04、我对这个问题有些话要说,虽是一孔之见,但请大家多加斟酌。
05、他对电脑本来就缺乏认识,竟然还敢抱着自己的一孔之见胡乱反对。
06、在未清楚事情真象之前,凭着一孔之见大放厥词,常会臆测错误的。
07、如何使我们的公司茁壮,需要集思广益,个人所提的不过是一孔之见,提供大家参考罢了。
书  证:
01.清.钱大昕《潜研堂文集.卷一五.答问一二》:「昆山顾氏因谓五方之音,虽圣人有不能改者,信有之乎?曰:『此顾氏之轻于持论,以一孔之见,窥测圣人也。』」
02.清.谭嗣同《谭嗣同全集.兴算学议.上欧阳中鹄书》:「不敢专己而非人,不敢讳短而疾长,不敢徇一孔之见而封于旧说,不敢不舍己从人取于人以为善。」
典故说明:桓宽的《盐铁论》是一部讨论经济的书。讨论的内容包括:国家经济与外交政策的走向如何?盐、铁收归国营会不会造成「与民争利」的弊端?施政方针与治国理念该如何调整?《盐铁论》不只详细记载了当时的社会情况,更是西汉后期文学的一大突破。当时的政论文本受到谶纬之学的影响,变得迂腐呆板,毫无新意。《盐铁论》采用辩论的形式,以「文学」、「贤良」与「丞相」、「御史」两方互相诘难,有时用连绵详细的说理,有时针对对方理论的弱点进行批判,或用尖锐的语言攻击,或用生动的比喻突出论点,使得论点不断地深化,给人十分深刻的印象。在〈相刺〉篇中,桓宽便借大夫之口说道:「如果只通过一个小孔来看事物,就好像只通晓一个道理,而不知权衡整体,便以自己的无知来非议他人的论点,正如夏天的蝉不知道冬天的冰雪一样,而这也正是像孔子、孟子这样的圣人无法受到重用的真正原因啊!」后来「一孔之见」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,用来比喻人的见识狭隘浅薄,无法通晓整体。
成语来源:汉.桓宽《盐铁论.相刺》大夫曰:「歌者不期于利声,而贵在中节;论者不期于丽辞,而务在事实。善声而不知转,未可为能歌也;善言而不知变,未可谓能说也。持规而非矩,执准而非绳,通一孔,晓一理,而不知权衡1,以所不睹2不信人,若蝉之不知雪,坚据古文以应当世,犹辰参之错3,胶柱而调瑟4,固而难合矣。孔子所以不用于世,而孟轲见贱于诸侯也。」文学曰:「日月之光,而盲者不能见,雷电之声,而聋人不能闻。夫为不知音者言,若语于瘖聋,何特蝉之不知重雪耶?夫以伊尹之智,太公之贤,而不能开辞于桀、纣,非说者非,听者过也。是以荆和抱璞而泣血,曰:『安得良工而剖之!』屈原行吟泽畔,曰:『安得皋陶而察之!』夫人君莫不欲求贤以自辅,任能以治国,然牵于流说,惑于道谀,是以贤圣蔽掩,而谗佞用事,以此亡国破家,而贤士饥于岩穴也。昔赵高无过人之志,而居万人之位,是以倾覆秦国而祸殃其宗,尽失其瑟,何胶柱之调也?」
〔注解〕
(1)权衡:衡量、评估事物得失轻重。
(2)睹:看见。
(3)辰参之错:参星在西方,辰星在东方,夜间此出彼灭,白天一同隐没,不能并见。辰、参,星宿名。
(4)胶柱调瑟:比喻顽固而不知变通。见「胶柱鼓瑟」。
近义词:井蛙之见  坐井观天  管中窥豹  管窥蠡测  牖中窥日  瓮天之见  
反义词:高瞻远瞩  真知灼见  
参考成语:一隙之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