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  语:群策群力
汉语拼音:qún cè qún lì
成语含义:聚合众人的智能和能力。语本汉.扬雄《法言.重黎》。△「同心同德」、「同心协力」、「戮力同心
用法说明:
【语义说明】聚合众人的智能和能力。
【使用类别】用在「共同努力」的表述上。
【例  句】
01、参加这个游戏,大家要群策群力才能过关。
02、大家一定要群策群力,把本届校运会办得精采。
03、这件事能完成,非我一人之功,是群策群力的成果。
04、这整套系统非常复杂,得靠各位群策群力才能完成。
05、你要广听建言,凝聚人心,才能群策群力地把问题解决。
06、此事成败的关键,在于领导人是否能集成力量,群策群力。
07、老板说:「新的一年,有赖各位同仁群策群力,继续努力。」
08、不畏山有万仞高,只要大家团结一致,群策群力,有何困难不能克服?
09、本校此次所以能获得冠军,是从校长到同学群策群力,共同努力的结果。
10、我们要将各部会的力量集结起来,群策群力,来战胜水灾所带来的伤害。
11、父亲把大家找到面前说:「希望你们兄弟姊妹群策群力地携手合作,共度难关。」
12、灾区复建不单是地方政府的事,得由所有相关单位群策群力,克服一切困难来完成。
书  证:
01.汉.扬雄《法言.重黎》:「汉屈群策,群策屈群力。」(源)
02.宋.文天祥〈己未上皇帝书〉:「至如山岩之氓、市井之靡、刑余之流、盗贼之属,其胆勇力绝足以先登,其智辩机警足以间谍,使贪、使愚、使诈、使勇,则群策群力,皆吾屈也。」
03.宋.陈元晋〈见郑参政启〉:「寔赖同心同德之臣,亟合群策群力之助。」
04.《明史.卷一四五.姚广孝等列传》:「赞曰:『……意者天之所兴,群策群力,应时并济。诸人之得为功臣首也,可不谓厚幸哉!。』」
05.清.金圣叹〈三国志演义序〉:「项羽粗暴无谋,有一范增而不能用,势不得不一统于群策群力之汉。」
典故说明:根据《史记.卷七.项羽本纪》的记载,秦朝灭亡之后,楚、汉争夺天下,结果在垓下这个地方,刘邦的汉军重挫了项羽的楚军,之后项羽突破重围逃到乌江,在乌江畔,他说:「天之亡我,我何渡为!」觉得没有颜面回去见故乡的父老,于是自刎而死。项羽将自己失败的原因归为天命所致,但汉朝的扬雄不赞同,他认为:「刘邦懂得运用众人的计策和力量,因此可以得到天下;而项羽因为不能知人善任,刚愎自用,最后落得兵败自刎的下场,这和天命有什么关系呢?」此段话见载于《法言》,后来「群策群力」这句成语就从原文中的「汉屈群策,群策屈群力。」演变而出,用来指聚合众人的智能和能力。
成语来源:汉.扬雄《法言.重黎》「有汉创业山南,发迹三秦,追项山东,故天下擅汉,天也。」「人?」曰:「兼才尚权,右计左数,动谨于时,人也。天不人不因,人不天不成。」或问:「楚1败垓下2,方3死,曰:『天也。』谅4乎?」曰:「汉56群策7,群策屈群力。楚憝8群策而自屈其力。屈人者克9,自屈者负10,天曷故焉11?」
〔注解〕
(1)楚:周成王封熊绎于楚,春秋时称王,为战国七雄之一,领有今湖南、湖北、安徽、浙江及河南南部,为秦所灭。后来楚人项羽起兵抗秦,大败秦军,自立为「西楚霸王」,以楚为号。此指项羽。
(2)垓下:汉代地名,在今安徽省灵壁县东南,汉高祖围项羽于此。垓,音ㄍㄞ。
(3)方:将也。
(4)谅:相信。
(5)汉:西元前206?西元220,由汉高祖刘邦灭秦,并打败项羽所创立。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,被曹丕篡位而亡,共历时四百年之久。因其间曾被王莽篡夺,后刘秀又将王莽消灭,重建汉室,故史称汉光武帝刘秀以前为「前汉」,以后为「后汉」。此指刘邦。
(6)屈:音ㄐㄩㄝˊ,竭尽。
(7)群策:众人的计谋。
(8)憝:音ㄉㄨㄟˋ,怨恨、憎恶。
(9)克:战胜、攻破。
(10)负:失败。
(11)天曷故焉:和天命有什么关系呢?曷,音ㄏㄜˊ,通「何」。
近义词:同心协力  毕力同心  戮力同心  
反义词:一意孤行  孤行己见  孤军作战  单打独斗  单枪匹马  独断专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