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  语:一挥而就
汉语拼音:yī huī ér jiù
成语含义:一动笔,文章就写成了。形容才思敏捷,落笔成章。语本《摭言》。后用「一挥而就」形容在书画作文方面的敏捷高超。△「一气呵成」、「一挥立就」、「下笔成章」、「援笔立成
用法说明:
【语义说明】形容在书画作文方面的敏捷高超。
【使用类别】用在「出手成章」、「一挥即成」的表述上。
【例  句】
01、写几个字有何困难?待我一挥而就!
02、他想都不想,一挥而就,一匹马跃然纸上。
03、他拿起笔,蘸饱了墨,一首七律,一挥而就。
04、只看大师拿起笔,一挥而就,春联就写好了。
05、我没有那一挥而就的才气,这篇文章容我仔细琢磨,几天后才能完成。
书  证:
01.宋.朱弁《曲洧旧闻.卷七》:「东坡一挥而就,不日传都下,纸为之贵。」
02.《三国演义.第七一回》:「度尚令邯郸淳作文镌碑以记其事。时邯郸淳年方十三岁,文不加点,一挥而就,立石墓侧,时人奇之。」
03.明.俞弁《逸老堂诗话.卷上》:「适䜩客,令阍者请入室,即令赋诗赠妓,仍以险韵困之。邱略不搆思,一挥而就。」
04.《警世通言.卷六.俞仲举题诗遇上皇》:「俞良领旨,左右便取过文房四宝,放在俞良面前。俞良一挥而就,做了一只词,名〈过龙门令〉。」
05.《镜花缘.第五三回》:「那知姐姐不假思索,竟把前朝年号以及事迹,一挥而就。若非一部全史了然于中,何能如此!」
06.《三侠五义.第二二回》:「公孙先生得便来到自己屋内,略为思索,提笔一挥而就,交包兴请示相爷看过。」
07.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.第一○五回》:「承晖在身边取出纸笔来,一挥而就。写成一式两纸,叫博如签字。」
典故说明:唐代文人王璘极富文才。据传,他在参加万言科考试时,请了十名专司书写的人员,在庭院中架设桌椅,准备替他写下口述的文章。考试开始时,王璘自己一面优闲的来回踱步,一面口中源源不绝的吟咏文章,其速度之快,让那十个抄写人员完全无法停笔。正当完成之际,暴雨骤至,有好几幅写成的文章被一阵风卷至地上,被泥沙尘土沾湿了,整张纸卷曲起来,怎么也无法打开。王璘看了便说:「算了!再拿几张新的纸来!」纸取来后,他拿起笔来,顷刻间又写出十余篇文章。此事见于唐代小说《摭言》,小说内容虽难免夸大,但在《唐诗纪事》中亦有记载:「应日试万言科,请十书吏,口授十书吏书之,未亭午,已就七千言。」也是说不到中午,他就已作出七千字的文章,故可知,王璘确实是有出口成章、下笔千言的才情。后来「一挥而就」这句成语,就从《摭言》中「纵笔一挥,斯复十余篇矣」演变而出,用来形容才思敏捷,落笔成章。后则不限于写作文章,可泛用于书画方面。
成语来源:《摭言》(据《太平广记.卷一八三.王璘》引)长沙日试万言,王璘词学富赡,非积学所致。崔詹事廉问,持表荐之于朝,先是试之于使院,璘请书吏十人,皆给几砚。璘袗
近义词:一气呵成  一蹴而就  下笔成章  援笔立成  运笔如飞  
反义词:江郎才尽  索尽枯肠  
参考成语:一挥而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