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  语:不动声色
汉语拼音:bù dòng shēng sè
成语含义:一声不响,不流露感情。语本唐.韩愈〈司徒兼侍中中书令许国公赠太尉韩公神道碑铭〉。后用「不动声色」形容人遇事不张扬的冷静态度。
用法说明:
【语义说明】形容人遇事不张扬的冷静态度。
【使用类别】用在「镇静低调」的表述上。
【例  句】
01、他要以为我不动声色就表示屈服,那他就搞错了!
02、别看他不动声色的样子,其实他内心也是紧张极了。
03、让我先不动声色地静观对方的反应,再决定行动方向。
04、发生这么严重的事,他居然还能不动声色,真是沉得住气。
05、这件事我们得低调处理,所以先不动声色看看情势演变再说。
06、他发现小偷时,并没有惊慌,只是不动声色地通知警方赶来逮人。
07、小李反复试探,想要套出他的真心话,但他都不动声色,守口如瓶。
08、他不打算马上表态,只好不动声色地坐在那里,先听其他人的意见。
09、面对这等大事,他居然还能保持一付不动声色的样子,真是胆识过人。
10、原想他连女朋友都没有,没想到他不动声色就结了婚,真吓我们一跳。
书  证:
01.宋.程颐〈明道先生行状〉:「众忧以为甚难,而先生为之沛然。虽当仓卒,不动声色。」
02.《水浒传.第八六回》:「宋江见这三路军兵,尽皆退了。大驱宋军人马,逩来夺取幽州。不动声色,一鼓而收。」
03.《封神演义.第八一回》:「长兄,不必劳师动众,他自然尽绝,也使旁人知我等妙法无边。不动声色,令周兵六十万余人自然绝灭。」
04.《明史.卷一四九.夏原吉列传》:「每旦,原吉入佐太孙参决庶务。朝退,诸曹郎御史环请事。原吉口答手书,不动声色。」
05.《浮生六记.卷二.闲情记趣》:「及蒋韵香、陆橘香、周啸霞、郭小愚、华杏帆、张闲酣诸君子,如梁上之燕,自去自来。芸则拔钗沽酒,不动声色,良辰美景,不放轻过。」
典故说明:「不动声色」原作「不发声色」。韩愈是唐代文学家,他精通六经百家,崇尚儒学,排斥佛老,文章气势宏伟、融会古今,自成一家,为后世治古文者所取法。他因为学高识广,曾任国子博士,相当于今天的国立大学教授,颇负盛名。当时的中书令许国公赠予太尉韩公神道碑,请韩愈代为撰写碑铭。韩愈在碑铭中写到太尉韩公为人处世的特点:与人保持距离,不和任何人嘻笑亲近,所以他只要一有轻松笑语,大家都像得到比金帛还要贵重的赏赐一般;他在判案时也从不流露私人情感,公正严明,只就法律论断,因此几乎没人敢犯法。后来「不动声色」这个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,形容人遇事不张扬的冷静态度。如《水浒传.第八六回》:「宋江见这三路军兵,尽皆退了。大驱宋军人马,逩来夺取幽州。不动声色,一鼓而收。」
成语来源:唐.韩愈〈司徒兼侍中中书令许国公赠太尉韩公神道碑铭〉(据《全唐文.卷五六二.韩愈》引)公之为治,严不为烦,止除害本,不多教条;与人必信,吏得其职,赋入无所漏失,人安乐之,在所以富。公与人有畛域1,不为戏狎2,人得一笑语,重于金帛之赐。其罪杀人,不发声色。问法何如,不自为轻重,故无敢犯者。
〔注解〕
(1)畛域:范围、界限。畛,音ㄓㄣˇ。田间分界的道路,引申为界限。
(2)戏狎:嬉戏亲近。
近义词:不露声色  
反义词:形于辞色  
参考成语:不发声色  不动声气  声色不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