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  语:喧宾夺主
汉语拼音:xuān bīn duó zhǔ
成语含义:喧宾夺主」之「」,典源作「」。喧,喧腾。「喧宾夺主」指宾客声势强大,占了主人的位置,反客为主。※#语或本清.赵翼《廿二史劄记.卷九.宋齐梁陈书.宋齐书带叙法》。
用法说明:
【语义说明】指宾客声势强大,占了主人的位置,反客为主。
【使用类别】用在「主客颠倒」的表述上。
【例  句】
01、他很不识大体,经常在宴席上喧宾夺主,抢尽主人的风采。
02、我们既然是客人,自然应该听主人的吩咐,怎么可以喧宾夺主呢?
03、他们这样喧哗吵闹,完全无视台上表演者的存在,未免喧宾夺主了吧!
04、虽说伴娘也要打扮,但若是比新娘还美丽,喧宾夺主,未免有点不妥。
05、作者对这篇小说的主角着墨不多,反而喧宾夺主地描写了许多配角的生平。
书  证:
01.清.欧阳兆熊等《水窗春呓.附录.川淮两全说》:「川盐占淮已久,早成喧宾夺主之势。」
02.清.杨宜治《俄程日记.卷下》:「银行汇兑则德国人居十之六七,近有喧宾夺主之势。」
03.清.郑观应《盛世危言.卷五.商务一》:「今门户洞开,任洋商百方垄断,一切机器亦准其设厂举办,就地取材以免厘税,其成本较土货更轻,诚喧宾夺主。」
典故说明:「喧宾夺主」原作「喧客夺主」,意思是主人邀客前来,客人却喧闹嚣张到反客为主。在赵翼的《廿二史劄记》中使用了这句成语。清代文人赵翼长于史学,曾着《廿二史劄记》一书,讨论二十二部历代正史的编纂方式及其优缺点,并考订修正重要史事。在讲到南朝时的《宋书》、《齐书》时,介绍这二本史书有带叙法,即是在为某人立传时,如讲到与此人有关的另一人,会在下文带出这人的生平事迹。如在刘道规的传记里,讲到他在攻打徐道覆时,以刘遵为将,因而赢得胜利。下面就接着简述刘遵这个人的生平,讲完后再重回刘道规的事,这就是所谓的带叙法。这种方法是有好处的,因为如果每个人都要写传记的话,实在写不胜写,但有些人有事迹可说,不写可惜。这样既可省去多传的繁琐,又不至于埋没这些人,实在是个写史书的好方法。不过,有时也有缺陷,像在〈刘义庆传〉里,因为叙述到他爱与文士鲍照等人交朋友,于是用了很大篇幅来写鲍照,才又回到刘义庆,使得整篇传记里,主人翁刘义庆的事显得较少,而鲍照的事反而变多,这样显然模糊了焦点。赵翼用「喧客夺主」来形容〈刘义庆传〉的整体效果,为客的鲍照篇幅过大,反而抢尽主人刘义庆的风头。「喧客夺主」就是「喧宾夺主」,指宾客声势强大,占了主人的位置,反客为主。
成语来源:※#清.赵翼《廿二史劄记.卷九.宋齐梁陈书.宋齐书带叙法》1《宋书》有带叙法,其人不必立传,而其事有附见于某人传内者,即于某人传内,叙其履历以毕之,而下文仍叙某人之事。……至如〈刘义庆传〉,因叙义庆2好延文士鲍照3等,而即叙鲍照,字明远,文词赡逸4;又因照文词赡逸,而即载其〈河清颂〉一篇二千余字,并叙照惧孝武忌其才,故为鄙言累句5以免祸,而其下又重叙义庆之事,以完本传,遂觉一传中,义庆事转少,鲍照事转多,此未免喧客夺主矣。
〔注解〕
(1)典故或见于清.阮葵生《茶余客话.卷二○.以花薰酒》。
(2)义庆:刘义庆(西元403?444),南朝宋彭城人。本长沙景王道邻之子,因临川王道规无子,出继为嗣子,袭封为临川王。历任丹阳尹、荆州刺史、江州刺史。性简素,寡嗜欲,爱好文学,卒谥康。
(3)鲍照:西元421?465?,字明远,南朝宋东海人。文词赡逸,词采华丽,常表现慷慨不平的思想情感,在刘宋一代的诗人中最为特出。曾为前军参军,世称为鲍参军。
(4)文词赡逸:文词富丽超绝。
(5)鄙言累句:粗俗的言词,累赘的文句。〔参考数据〕清.阮葵生《茶余客话.卷二○.以花薰酒》冯开之尝云:「用三白酒或雪酒,不满瓶,虚二三寸,编竹为十字或井字障口,不令有余不足。新摘茉莉数十朵,线系其蒂悬竹下,令齐,离酒一指许,用纸封固,寻日香透。」余倣为之,香则喷鼻而酒味变矣。不论酒而论香,是为喧客夺主,开之未解此中趣者。
近义词:反客为主  鹊巢鸠占  
参考成语:喧客夺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