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  语:忍气吞声
汉语拼音:rěn qì tūn shēng
成语含义:忍住气,不敢出声。「忍气吞声」形容受了气也强自忍耐,不敢作声抗争。语本南朝梁.任孝恭〈为汝南王檄魏〉。△「饮恨吞声
用法说明:
【语义说明】形容受了气也强自忍耐,不敢作声抗争。
【使用类别】用在「委屈顺从」的表述上。
【例  句】
01、我如今寄人篱下,凡事都得忍气吞声。
02、像这样胡作非为的人,怎可对他忍气吞声?
03、是可忍,孰不可忍,对这种侮辱,我无法忍气吞声!
04、今天因为有求于他,只好对他的倨傲无礼忍气吞声。
05、为了儿女的前途,她忍气吞声接受娘家人对她的嘲讽。
06、老板正在气头上,你就先忍气吞声,等他冷静下来再说。
07、这种忍气吞声的日子让人难过,总有一天,我绝对会离开此地。
08、风水轮流转,如今仆人变老板,他再也不必忍气吞声的受委屈了。
09、从前的媳妇就是被婆婆数落了,也只有忍气吞声,暗自饮泣的分儿。
10、为了这份工作,老板的要求就是再无理,我也只有忍气吞声,默默接受。
书  证:
01.《金瓶梅词话.第四一回》:「李瓶儿这边分明听见,指骂的是他,把只手气的冰冷,忍气吞声,敢怒而不敢言。」
02.《初刻拍案惊奇.卷一五》:「卫朝奉逐日着人来催逼,陈秀才则不出头。卫朝奉只是着人上门坐守,甚至以恶语相加,陈秀才忍气吞声。」
03.《儒林外史.第二三回》:「牛浦被他掼的发昏,又掼倒在一个粪窖子跟前,滚一滚就要滚到粪窖子□面去;只得忍气吞声,动也不敢动。」
04.《红楼梦.第二○回》:「宝玉见他这般病势,又添了这些烦恼,连忙忍气吞声,安慰他仍旧睡下出汗。」
05.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.第八九回》:「苟太太听了,也自觉得无味,要待发作他两句,奈此时功名性命,都靠在他身上;只得忍气吞声,咽了一口气下去。」
典故说明:「忍气吞声」原作「饮气吞声」。南北朝时,北魏将军尒(ㄦˇ)朱荣作乱,汝南王拓跋悦遂南奔梁国,梁武帝萧衍尊他为魏主。梁朝的文书官任孝恭替汝南王写了一篇声讨尒朱荣的檄文,将汝南王一行人离乡背井,客居异地,试图反攻的决心表露无遗,内容大意是:「尒朱荣在北方拥兵自重,胡作非为,侵略我的故乡,我只好投奔梁国。梁武帝的文功武略,可比三皇五帝,又待我十分友善,并且派兵助我讨伐逆贼。我与同伴们对家乡的沦陷,亲人的离散,感到无限的悲痛。我们强忍住这口气,立誓报仇雪恨,将叛贼尒朱荣歼灭,复兴宗族家园。」后来「忍气吞声」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,用来形容受了气也强自忍耐,不敢作声抗争。
成语来源:南朝梁.任孝恭〈为汝南王檄魏〉(据《艺文类聚.卷五八.杂文部四.檄》引)尒朱荣胡貊遗种,边塞是居,奸宄妄才,凶愚丑类,茹血餐腥,本非人品。依随水草,取类马牛,而包藏祸图,窃怀反噬,遂长驱种落,用袭我周南。……梁大皇帝,功逾五帝,道迈三皇,负扆当轩,平章百姓,垂拱而治,协和万邦。今遣同州刺史范遵等,董率前锋,扬旌致讨,先取滑台,鼓行金谷。关东英俊,河北雄才,痛桑梓沦芜1,室家颠殒2,饮气吞声,志申雠3怨。
〔注解〕
(1)桑梓沦芜:故乡家园沦陷荒芜。
(2)室家颠殒:家庭宗族震荡灭亡。
(3)雠:音ㄔㄡˊ,通「仇」,指仇怨。
近义词:含垢忍辱  忍辱负重  委曲求全  逆来顺受  饮恨吞声  
反义词:忍无可忍  
参考成语:饮气吞声  衔声茹气  衔泣吞声  吞声饮气  吞声忍气  气忍声吞  声吞气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