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  语:捉襟见肘
汉语拼音:zhuō jīn xiàn zhǒu
成语含义:捉襟见肘」之「」,典源作「」。「」同「」。见,音ㄒ|ㄢˋ,露出。「捉襟见肘」形容人衣衫破败,才抓住衣襟蔽胸,又露出了手肘。#语本《庄子.让王》。后用「捉襟见肘」比喻短缺不足、穷于应付的窘态。△「纳屦踵决」、「踵决肘见」、「顾此失彼
用法说明:
一、
【语义说明】形容衣衫破败,生活贫困。
【使用类别】用在「衣着残破」的表述上。
【例  句】
01、这个游民衣衫褴褛,捉襟见肘,在寒天中发抖着行进。
02、他失业很久,穿着一件捉襟见肘的破衣,向行人乞讨。
二、
【语义说明】比喻短缺不足,穷于应付的窘态。
【使用类别】用在「短缺困窘」的表述上。
【例  句】
01、想到自己经济上捉襟见拙的窘境,他只好打消出游的念头。
02、这些日子他花费太大,还不到月底就左支右绌、捉襟见肘了。
03、如果能量入为出,自然可避免每到月底就出现捉襟见肘的窘态。
书  证:
01.唐.李商隐〈上尚书范阳公第三启〉:「嘉命猥临,厚赉仍及,捉襟见肘,免类于前哲;裂裳裹踵,无取于昔人。感佩私恩,不知所喻。」
02.《海塘录.卷二.艺文五》引唐.卢肇〈海潮赋后序〉:「管窥之心妄切,瞽史之学难修。而又烂额焦头,方思马褐;捉襟见肘,久困牛衣。飒垂领以若惊,顾生髀而增叹,信天人之际,难可究思。」
03.宋.陈着〈与孙主簿书〉:「今春二月,四境不静,邻震孔迫,不免挈家入山。未几,邑吏辈乘时相胁,所藉为半岁计者,尽粥而应之无遗,……捉襟见肘,徒累有识者之所悯悼。」
04.明.毕自严〈起大司农初辞疏〉:「臣私心实廪廪焉!与其既事而捉襟见肘,致误国军之计;孰若未事而量力度德,以让弘硕之人。」
05.明.杨寅秋〈答陆景星大参书〉:「至是抚台弭节,始□布为六大哨。先以土兵裒益之,而汉兵尚未分布,则岐多兵少,不胜捉襟见肘之苦耳。」
06.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.第三四回》:「摊上坐了一人,生得眉清目秀,年纪约有四十上下,穿了一件捉襟见肘的夏布长衫。」
典故说明:「捉襟见肘」的意思是说人所穿的衣服完全破烂,才抓住衣襟免于露胸,又露出了手肘。《庄子.让王》篇载:曾子在卫国的时候,十年都没有添制新衣,要把帽子戴正,帽带就断了;抓住衣襟,手肘又露了出来;穿上鞋子,脚后跟又钻了出来;生活过得非常艰苦。后来「捉襟见肘」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,形容衣衫破败,生活困窘,如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.第三四回》:「摊上坐了一人,生得眉清目秀,年纪约有四十上下,穿了一件捉襟见肘的夏布长衫。」《韩诗外传.卷一》则提到孔子的学生原宪过着贫苦的生活,「振襟则肘见」,但却自得其乐,沉浸在求学、求道的快乐中。其中「振襟肘见」一语,跟「捉襟见肘」略有不同,「振襟」是整理衣襟的意思。现今则常用「捉襟见肘」比喻困乏不足、穷于应付的窘态。
成语来源:#《庄子.让王》1曾子居卫,缊袍无表,颜色肿哙,手足胼胝。三日不举火2,十年不制衣,正冠3而缨4绝,捉衿5而肘见,纳屦6而踵决7。曳
近义词:衣不蔽体  纳履踵决  踵决肘见  短褐穿结  鹑衣百结  左支右绌  青黄不接  顾此失彼  
反义词:衣冠楚楚  绰有余裕  绰绰有余  
参考成语:捉衿肘见  捉衿见肘  肘捉衿见  掣衿露肘  掣襟肘见  襟捉肘露  捉襟肘见  捉襟露肘  掣襟露肘  露肘捉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