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  语:汗流浃背
汉语拼音:hàn liú jiá bèi
成语含义:汗流浃背」指汗流很多,湿透了背部,本用以形容非常惭愧、惊恐的样子。语本《史记.卷五六.陈丞相世家》。后亦用以形容工作辛劳,汗出湿背。
用法说明:
一、
【语义说明】汗流很多,湿透了背部。
【使用类别】用在「流汗如雨」的表述上。
【例  句】
01、跑完马拉松全程后,选手个个汗流浃背。
02、今天实在热,即使只穿件汗衫,仍然汗流浃背。
03、在这大太阳下工作,常是一会儿,就汗流浃背了。
04、请你将冷气打开吧!这房间热得我汗流浃背,根本睡不着。
05、火场温度实在太高了,即使大冷天,消防队员仍然汗流浃背。
二、
【语义说明】形容非常惊恐的样子。
【使用类别】用在「惊惧恐慌」的表述上。
【例  句】
01、看到眼前这恐怖的景象,直吓得他汗流浃背。
02、车子差点翻落山谷,大家吃惊之余,庆幸命虽保住,但汗流浃背,着实出了一身冷汗。
三、
【语义说明】形容工作辛劳。
【使用类别】用在「艰辛劳苦」的表述上。
【例  句】
01、为了布置会场,他忙得汗流浃背。
02、看着工人工作得汗流浃背,他的内心不由得感动起来。
书  证:
01.《后汉书.卷一○.皇后纪下.献帝伏皇后纪》:「操出,顾左右,汗流浃背,自后不敢复朝请。」
02.《隋书.卷五七.卢思道列传》:「周氏末叶,仍值僻王,敛笏升阶,汗流浃背,莒客之踵跻焦原,匹兹非险,齐人之手执马尾,方此未危。」
03.《五灯会元.卷一八.法轮应瑞禅师》:「师愤然欲他往,因请辞,及揭帘,忽大悟,汗流浃背。」
04.《荡寇志.第四一回》:「这句话分明青天打下霹雳,蔡京心有暗病,直吓得汗流浃背,魂不附体。」
05.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.第一回》:「看得他身上冷一阵热一阵,冷时便浑身发抖,热时便汗流浃背,不住的面红耳赤,意往神驰,身上不知怎样才好。」
典故说明:「汗流浃背」原作「汗出沾背」。西汉初年,由于惠帝才智平庸,朝政由吕太后把持,并分封其家族兄弟为王。吕后去世后,太尉周勃带兵诛杀吕氏诸王,铲除吕氏的势力,并迎高祖刘邦的另一个儿子刘恒为帝,是为汉文帝。文帝即位后,右丞相陈平认为周勃平定吕氏之乱,巩固汉室的天下,功劳比自己要大得多,于是自愿将右丞相的位子让出。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,周勃成为群臣中地位最高的右丞相,陈平则降为较低的左丞相。有一天早朝时,汉文帝问周勃说:「国家一年判决的诉讼有几件?」周勃过去都是掌管军事,对这些事情并不了解,只好回答不知。文帝又问:「国家一年的税收支出又是多少?」周勃也太不清楚,只好又回答不知。文献中使用「汗出沾背」来形容周勃对政事一问三不知,心里感到十分着急、惭愧,汗流了满身,背都湿透了。后来「汗流浃背」这句成语就由此演变而出,形容非常惭愧、惊恐的样子。亦用于形容工作辛劳。
成语来源:《史记.卷五六.陈丞相世家》孝文皇帝1既益明习国家事,朝而问右丞相勃2曰:「天下一岁决狱3几何?」勃谢曰:「不知。」问:「天下一岁钱谷出入4几何?」勃又谢不知,汗出沾背,愧不能对。于是上亦问左丞相平。平曰:「有主者。」上曰:「主者谓谁?」平曰:「陛下即问决狱,责廷尉;问钱谷,责治粟内史。」
〔注解〕
(1)孝文皇帝:汉文帝刘恒(西元前202?前157),汉高祖刘邦之子,继汉惠帝即位。施政采黄老治术,尊行道家的无为而治。仁慈恭俭,废除残酷的刑罚。天下丰殷,四境和平。
(2)勃:周勃(??西元169),西汉沛县人。秦末跟随刘邦起义,屡立军功,封绛侯。后平吕氏之乱,迎文帝即位,拜右丞相,卒谥武。
(3)决狱:判决狱讼。
(4)钱谷出入:赋税收支。钱谷,赋税。
近义词:汗出如浆  汗如雨下  挥汗如雨  
参考成语:汗出沾背  流汗沾背  汗流浃体  汗流洽背  洽背汗流  流汗浃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