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  语:病入膏肓
汉语拼音:bìng rù gāo huāng
成语含义:膏,心下脂肪;肓,心脏和横膈膜之间。中医之「膏肓」即指心之下,膈之上的部位。膏肓相传是身体内药力所不及的地方。「病入膏肓」原指病位深隐难治,病情危重,无药可救。典出《左传.成公十年》。后用「病入膏肓」比喻人、事已到无可挽回的程度。
用法说明:
一、
【语义说明】指人病重,无药可救。
【使用类别】用在「病重垂危」的表述上。
【例  句】
01、患病就得就医,难道要等到病入膏肓吗?
02、从检验报告来看,他已病入膏肓,情况很不乐观。
03、老太太一直怀疑自己病入膏肓,所以终日唉声叹气。
04、自从知道病入膏肓后,他反倒乐观起来,病房总是充满笑声。
05、那位老先生虽然知道自己病入膏肓,但仍然坚持参与既定的公益活动。
二、
【语义说明】比喻人、事已到无可挽回的程度。
【使用类别】用在「程度严重」的表述上。
【例  句】
01、这家公司依我看已病入膏肓,难以为继了。
02、他们再这样胡搞下去,问题终将病入膏肓,难以挽救。
03、这种人恶性深植,早已病入膏肓,光用话劝已没有用了。
04、这些歹徒真是恶习难改,病入膏肓,希望法官判以极刑!
05、染上毒瘾若不能立即戒断,到了病入膏肓时,想戒也没用了。
06、一个政府纵容官吏舞弊营私,那正是导致国事病入膏肓的因由。
07、一个团体的腐败如已到了病入膏肓的地步,任谁也无法挽救它了。
08、虽然大家都认为他已经病入膏肓,王老师仍苦口婆心地希望他浪子回头。
书  证:
01.《唐语林.卷五.补遗》:「请足下多服续命之散,数加益智之丸,无令病入膏肓,坐亲斧锧也。」
02.《三国演义.第五二回》:「吾观刘琦过于酒色,病入膏肓,见今面色羸瘦,气喘呕血;不过半年,其人必死。」
03.《明史.卷三○九.流贼列传.序》:「譬一人之身,元气羸然,疽毒并发,厥症固已甚危,而医则良否错进,剂则寒热互投,病入膏肓,而无可救,不亡何待哉。」
04.《醒世恒言.卷一三.勘皮靴单证二郎神》:「感承夫人好意,只是氏儿病入膏肓,眼见得上天远,入地便近,不能报答夫人厚恩,来生当效犬马之报。」
05.《歧路灯.第二○回》:「热肠动处真难默,冷眼觑时便欲暗;病入膏肓嗟已矣,愿奉宣圣失言箴。」
06.《隋唐演义.第七二回》:「如今再说天后在宫中淫乱,见高宗病入膏肓,欢喜不胜。」
07.《聊斋志异.卷二.莲香》:「病入膏肓,实无救法。姑来永诀,以明非妒。」
08.《镜花缘.第一三回》:「贱妾之恙,虽得女儿取参略延残喘,奈病入膏肓,不啻风中之烛。」
典故说明:春秋时晋国景公作梦,梦见恶鬼来向他讨命,之后就生病了。病重时向秦国求良医,于是秦桓公派医生缓前来为景公治病。在缓还没到达之前,景公梦见疾病化成两个小孩,其中一个说:「缓是个良医,我怕会受到伤害,要逃到哪里才好?」另一个就说:「只要躲到心脏下、横隔膜上的部位,他就奈何不了我们。」等缓到了晋国,诊视过景公的病情,说:「病已经侵入心脏和横隔膜之间的部位,不管服用药物或是针灸,药力都无法到达,所以这个病是治不好了。」果真,景公没多久就过逝了。后来这个故事浓缩成「病入膏肓」,用来指人病重,无药可救;亦用于比喻人、事已到无可挽回的程度。
成语来源:《左传.成公十年》晋侯梦大厉,被发及地,搏膺而踊,曰:「杀余孙,不义。余得请于帝矣!」坏大门及寝门而入。公惧,入于室,又坏户。公觉,召桑田巫,巫言如梦。公曰:「何如?」曰:「不食新矣。」公疾病,求医于秦1,秦伯使医缓23之。未至,公梦疾为二竖子4,曰:「彼良医也,惧伤我焉逃之?」其一曰:「居肓5之上、膏6之下,若我何?」医至,曰:「疾不可为也,在肓之上,膏之下,攻之不可,达7之不及,药不至焉,不可为也。」公曰:「良医也。」厚为之礼而归之。
〔注解〕
(1)秦:春秋时国名。周孝王封伯益之后于秦,地约在今甘肃省天水县。庄公时徙居大丘,地约在今之陕西省兴平县东南的槐里城。到了战国孝公时定都咸阳,直到秦王政二十六年统一天下,创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帝国。
(2)缓:春秋时秦国名医,生卒年不详。
(3)为:指医治。
(4)竖子:儿童。
(5)肓:音ㄏㄨㄤ,人体心脏下、横隔膜上的部位。
(6)膏:古代称心下脂肪。
(7)达:指针。
近义词:不可救药  群医束手  
反义词:不药而愈  
参考成语:病在膏肓  病在膏髓  病染膏肓  疾入膏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