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  语:精卫填海
汉语拼音:jīng wèi tián hǎi
成语含义:本指炎帝幼女女娃溺死东海,化为精卫鸟,愤而衔木石以填东海的故事。典出《山海经.北山经》。后用「精卫填海」比喻心怀冤愤,立志报仇。亦比喻意志坚定,不惧艰苦。
用法说明:
【语义说明】比喻意志坚定,不惧艰苦。
【使用类别】用在「意志坚定」的表述上。
【例  句】
01、这是项艰巨的工程,若没有精卫填海的毅力,是不可能成功的。
02、他虽然资质不佳,却有精卫填海般的傻劲,所以才考取了大学。
03、先民以精卫填海的意志开疆拓土,其坚忍不拔的精神为后代子孙所景仰。
04、政府效法精卫填海,造出了海埔新生地,使这个没落已久的小渔村又重现生机。
05、在重重的困难下,她凭着精卫填海的精神,终于创立这家育幼院,完成了父亲的遗志。
书  证:
01.唐.聂夷中〈客有追叹后时者作诗勉之〉:「君看构大厦,何曾一日成?……精卫一微物,犹恐填海平。」
02.宋.刘过〈呈陈总领〉诗其四:「商渠渡河河可凭,精卫填海海可平。」
03.金.元好问〈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〉诗五首之二:「高原水出山河改,战地风来草木腥。精卫有冤填瀚海,包胥无泪哭秦庭。」
04.明.陶宗仪《南村辍耕录.卷三.贞烈》:「愿魂化精卫,填海使成岭。」
05.清.徐枋〈鹧鸪赋〉:「帝子去兮不返,神女降兮焉如?翔千仞兮万里,溯三湘兮九疑。乃使精卫填海,子规望帝,挥鲁阳之戈,回羲和之驭。」
典故说明:精卫,为古代神话中的鸟,《山海经.北山经》里描述牠的头有着漂亮的花纹,嘴是白色的,脚是红色的,据说为炎帝之女死后魂魄所化成。相传炎帝有个美丽的小女儿名叫女娃。女娃很喜欢大海。有一次,她独自在海边游玩,不幸失足跌入海中,再也没有回来。而在东海西边的发鸠山上,在女娃死后,却突然出现一种美丽的小鸟,据说就是女娃的化身,总是「精卫、精卫」地叫着,于是被称作「精卫」。这种小鸟,不断地用牠小小的嘴,衔着山里的小树枝和小石子,投入东海,一心想把东海填平,以化解心中之恨。后来这个故事被浓缩成「精卫填海」,用来比喻心怀冤愤,立志报仇。然而,东海是如此的深广,精卫鸟是如此的弱小,所以又可借「精卫填海」来比喻意志坚定,不惧艰苦。
成语来源:《山海经.北山经》发鸠之山1,其上多柘木2。有鸟焉,其状如乌,文首3、白喙4、赤足5,名曰精卫,其鸣自詨6。是炎帝7之少女名曰女娃,女娃游于东海,溺8而不返,故为精卫,常衔西山之木石,以堙9于东海。
〔注解〕
(1)发鸠之山:山名,地约在今山西省长子县西,为太行山分支。
(2)柘木:古植物名。今之柘木为桑科柘树属,落叶灌木或乔木。树皮灰褐色,长刺。叶子具柄而呈卵形或椭圆形,可以养蚕。花排成列,成头状花序。果实如桑葚,圆形。树干质坚而直,是贵重的木材。柘,音ㄓㄜˋ。
(3)文首:有花纹的头。文,音ㄨㄣˊ。
(4)白喙:白色的鸟嘴。喙,音ㄏㄨㄟˋ。
(5)赤足:红色的脚。
(6)其鸣自詨:牠的鸣声就是自己调用自己名字。指「精卫」为其名,亦为其鸣叫声。詨,音ㄐ|ㄠˋ,调用。
(7)炎帝:传说中的上古帝王神农氏。因以火德王,故称为「炎帝」。
(8)溺:淹没、没于水中。
(9)堙:音|ㄣ,填塞。
近义词:心坚石穿  水滴石穿  南山可移  移山填海  愚公移山  
参考成语:精卫衔木  精卫衔石  投石填海  精卫衔薪  衔石填海  精卫塞海  衔沙填海  石填大海  帝女填海  冤禽衔石  衔石冤禽  精禽填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