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不思

突厥语qobuz的音译。一种弦乐器。约·时传入内地。形似琵琶,但颈细,槽有棱角,与琵琶又有不同。
  元史•礼乐志五》:“火不思,制如琵琶,直颈,无品,有小槽,圆腹如半瓶榼,以皮为面,四絃皮絣,同一孤柱。”
  ·俞正燮《癸巳类稿•火不思》:“琵琶直颈者,以来谓之‘火不思’。
  俞玉吾席上腐谈》云:‘浑拨四’形较琵琶小,胡人改造琵琶,昭君笑曰:‘浑不似也。’后讹为‘浑拨四’。案‘火不思’、‘浑拨四’皆单字还音,非有改造不似义。
  《长安客话》谓之‘胡拨思’……人犹有直颈琵琶、曲颈琵琶之名,·始以直颈者名‘火不思’。”参阅林谦三《东亚乐器考•关于火不思(浑不似)》。
造句 / 例句:
  • 工作,使古老的火不思重获新生。
  • 王府乐队中仍在使用火不思
  • 必留不刺:形容弹奏火不思发出的声音。
  • 苏古笃又叫“胡拨”,形似“火不思”。
  • ?月琴?二弦?轧筝?火不思?拍板等。
  • 火不思的图像,最早见于唐代古画中。
  • 火不思之名及其形制,始见于元代史籍。
  • 火不思等乐器合奏。
  • 火不思之转语也。
  • 火不思:乐器名。
  • 其形制近似火不思
  • 筝、笛、琵琶(拟为火不思)诸器与汉制同。
  • 火不思的别名。
  • 【元志】天乐一部,有琵琶箜篌二,火不思二。
  • 、四胡、胡毕斯、火不思及其他的打击乐器等。
  • 是宋代弹弦乐器火不思向拉弦乐器变革的产物。
  • ”此时的火不思,是蒙古乐番部合奏乐器之一。
  • 的继承和发掘工作,使古老的火不思重获新生。
  • 其乐器有笳、管、筝、琶、弦、阮、火不思等。
  • 制胡琴如火不思,卷顾龙首,精工细刻,夔妃准法。
更多例句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