蜡笺

(参见蜡牋蜡笺

蜡笺

(蜡笺,蜡笺)
亦作“蜡牋”。
 涂蜡的纸,旧时专供书法家写字之用。
  花月痕》第十六回:“秋痕正在梳头,痴珠就在妆臺边坐下。瞧了一会,见有一张宣纸、一副蜡笺搁在架上,便说道:‘你这屋里却没有横额,我和你写罢。’”·沈初西清笔记•纪典故》:“内库藏代香牋甚多,今制尚沿其旧,亦人蜡牋遗意,而坚緻过之。”
  郁达夫《青烟》:“他看见正厅中间桌上有一盏洋灯点在那里,明亮的洋灯光射到上首壁上,照出一张钟馗图和几副蜡笺的字对来。”
造句 / 例句:
  • 蜡笺纸本,纵54厘米,横111.1厘米。
  • 谓填加白色矿物粉之蜡笺纸。
  • 唐代蜡笺中有一种硬黄纸最为名贵。
  • 蜡笺是我国著名的高档古笺纸之一。
  • 尤其在清朝“粉蜡笺”加工更是盛行一时。
  • 明清人常用之泥金笺、蜡笺,后来已很少见。
  • 有彩色粉笺、蜡笺、花笺、罗纹笺,皆出绍兴。
  • 此外在清代特制加工出“洒金、银五色蜡笺”。
  • 硬黄纸也称“黄硬”,即后世所说的“黄蜡笺”。
  • 蜡笺的制作工艺在清代达到顶峰,于20世纪初失传。
  • 蜡笺源于唐代,是一种曾被用于书写圣旨的手工纸笺。
  • 近年来,清代粉蜡笺精品的拍卖价格最高可达20万元以上。
  • 经折装,每半开5行14字,上下双边,黑光蜡笺纸,泥金隶书。
  • 没有经过入潢染色的“蜡笺”也称白蜡笺,质量也相当好。
  • 经折装,黑光蜡笺纸,泥金楷书,每半开5行15字,上下双边。
  • 蜡笺自唐开创以来,历代都有仿造,其制作工艺日益精湛。
  • 凝想一下,提起笔来在蜡笺上一并排写“功高岳牧”四个大字。
  • 明五彩雪金蜡笺,色分鹅黄、浅绿、桃红、淡蓝、瑰红等等不一。
  • ”“用法蜡之”则表明经过施蜡工艺的纸张已出现,这便是蜡笺
  • 宋元时盛行的“黄、白蜡笺”,正是继承了唐代硬黄、硬白之余续。
更多例句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