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  语:行尸走肉
汉语拼音:xíng shī zǒu ròu
成语含义:行尸走肉」之「」,典源作「」。「」同「」,死人的躯体。「行尸走肉」指会走动却没有魂魄的躯体。比喻徒具形骸,毫无生气,庸碌无为的人。语本晋.王嘉《拾遗记.卷六》。
用法说明:
【语义说明】比喻徒具形骸,毫无生气,庸碌无为的人。
【使用类别】用在「消极无为」的表述上。
【例  句】
01、有些人虽然身心无碍,却整天游荡,不务正业,和行尸走肉没什么两样。
02、一个人没有自己的思想和主张,整天浑浑噩噩地,那跟行尸走肉有什么两样?
03、连续几次重大的打击,使得他灰心丧气,整天愣愣傻傻的不说不笑,形同行尸走肉般。
04、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灵魂,失去文化,便如同失去灵魂一样,活着也只是个行尸走肉罢了。
书  证:
01.明.彭大翼《山堂肆考.卷一二五.文学.寡学》:「周原伯不说学。闵子马曰:『学,殖也,不殖将落。原氏其亡乎!』任末曰:『人不学者,虽存乃行尸走肉耳!』韩文公曰:『人不通古今,马牛而襟裾。』」
02.清.全祖望〈明直隶宁国知府玉尘钱公神道表〉:「福王称制,公于六月朔日上疏曰:『皇上所亲遘之难与三月十九日开辟未有之变,才一念及,则蹐地踞天、行尸走肉,不觉魄已离魂,生不如死。……』」
03.清.昭梿《啸亭续录.卷四.刘文恪》:「素羡某相侵吞河工费用,乃上书言治河策,娓娓数万言,率皆不中窾要。为百菊溪所揶揄,曰:『此等行尸走肉,亦复想啗我金耶?』」
典故说明:「行尸走肉」原作「行尸走肉」。「行尸」是指会走动的尸体。「走肉」是会走动而没有灵魂的躯体。所以「行尸走肉」是指光有躯壳而没有灵魂,徒具形骸而毫无生气的人。在晋.王嘉的《拾遗记》中,提到东汉有个名叫任末的人,勤奋好学,各方面都学习,没有固定的老师,出外求学也不辞路途遥远。他用茅草编成小草屋,削尖荆木做成笔,在树上刻出汁液当做墨汁,刻苦地习文写字,在艰苦的环境下苦读而有所成就。他在临终时告诫门徒说:「一个人如果好学,就算死了,也好像还活着一样。不学习的人,即使他还活着,却只是个会走动而没有魂魄的躯壳一样,徒具形骸而无所作为的人。」后来「行尸走肉」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,用来比喻徒具形骸,毫无生气,庸碌无为的人。
成语来源:晋.王嘉《拾遗记.卷六》任末1年十四时,学无常师,负笈2不远险阻。每言:「人而不学,则何以成?」或依林木之下,编茅为庵,削荆为笔,克树汁为墨。夜则映星望月,暗则缕麻蒿以自照。观书有合意者,题其衣裳,以记其事。门徒悦其勤学,更以静衣易之。非圣人之言不视。临终诫曰:「夫人好学,虽死若存;不学者虽存,谓之行尸3走肉耳!」河洛秘奥,非正典籍所载,皆注记于柱壁及园林树木,慕好学者,来辄写之。时人谓任氏为「经苑」。
〔注解〕
(1)任末:字叔本,东汉蜀郡繁人,生卒年不详。少习《齐诗》,游京师,教授十余年。为郡功曹,辞以病免。后奔师丧,于中道病故。
(2)负笈:背著书箱,比喻出外求学。笈,音ㄐ|ˊ,书箱。
(3)尸:同「尸」,死人的躯体。
参考成语:行尸走肉  行尸走骨  走骨行尸  行尸视肉  行尸坐肉